【专场报告】2016年长江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乳腺肿瘤分会场
上海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作了《改变早期乳腺癌临床实践的重要研究》为题的学术报告。
邵教授分别就局部治疗及全身治疗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刻的演讲。早期乳腺癌局部治疗提倡精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可兼顾疗效及美观,甚至研究提示保乳术后疗效优于全乳切除术,但需注意切缘问题。特定人群前哨淋巴结1-2个阳性患者无需进一步腋窝淋巴结清扫,但国内对待这一问题仍需谨慎。全身治疗提示治疗合理性。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AC-TH方案同TCH方案疗效相当。兼顾蒽环类药物的疗效性和安全性,仍首选AC-TH方案,若本身合并心脏基础疾病者则可考虑TCH方案。而双靶向治疗提示部分患者临床获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显示铂类及卡培他滨能延长DFS或改善预后。针对早期腔面型乳腺癌,更强调了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性。
最后邵志敏教授强调了乳腺癌治疗的个体化和综合化,临床中仍会遇到许多仍有争议的问题。
重庆市肿瘤医院乳腺中心主任曾晓华教授做了《导管原位癌微浸润之临床决策》的学术报告。
曾教授对国内国外的研究及临床中的常见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因医疗技术的发展,乳腺原位癌伴微浸润的病例临床中越来越多见。因国内大多数医院无法行连续病理大切片,故病理诊断具有对DCISM的潜在低估性,提高其诊断水平也是提高治疗水平的关键。国外研究提示DCISM体积较大,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较高,远处转移率高,尤以簇状局部浸润者明显,前哨淋巴结活检具有重要意义。局部治疗策略仍以保乳+放疗或全乳切除为主。DCIS及DCISM中HER-2阳性表达率高,局部复发风险高,但其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尚有争议。DCISM预后介于DCIS和IDC之间,HR+表达DCISM接受内分泌治疗是合理的。总之重视临床中DCISM的综合治疗,避免病情低估,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曾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了大家对于DCISM方面的认识。最后曾教授提出了目前DCISM中仍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就某些具体内容同国内专家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为提高我科乳腺癌诊治水平谋求更高的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余科达教授进行了《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探讨》为题的学术报告。
余教授分别就pCR优势方案、新辅助药敏及新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首先在个体水平方面,pCR较非pCR能提高生存获益,但是在实际临床观察中pCR提高与生存获益不相关,其原因系pCR带来有限生存差异被整组分析所稀释。其次是提出效不更方?无效则改?通过临床试验说明了有效也要更方,追求更有效的同类药物;对腔面型患者更改方案有价值,但是对HER-2阳性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则无效。最后在化疗与内分泌联合新辅助治疗方面,化疗与他莫昔芬联合的结果是中立的,但是化疗与AI类联合及T-DM1与内分泌联合的结果是正面的。总之,pCR优势方案不代表必然的生存获益,但有生存优势的药物/方案必然有pCR优势;强药为先,效可延方,无效则改,未必显效;在新辅助化疗中,化疗与内分泌联合并非禁忌,但能否增效有待证实。
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刘健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晚期乳腺癌诊治共识之化疗篇》的学术报告。
刘健教授就晚期乳腺癌解救化疗的三个原则方面做了深入的讲解。晚期乳腺癌治疗讲究综合治疗,多学科参与,个体化治疗,尊重患者意愿,其宗旨为改善症状,尽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乳腺癌具有较高的异质性,刘教授表示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所有晚期乳腺癌均需要联合化疗,尤其是内脏危象时候,结合化疗药物明显的副作用,单药化疗更应成为首选。相对蒽环类药物而言,紫杉醇类药物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疗效更佳。三阴乳腺癌建议行BRCA检测,部分研究显示铂类药物对其疗效优于紫杉醇类药物?;频某中奔溆Ω莼颊卟∏榧澳褪芮榭鲎鞒鱿嘤Φ难≡瘛?nbsp;
刘健教授风趣幽默的讲解不仅提高了大家听讲的兴趣,同时更通俗易懂,会场中不时掌声雷动,其丰富的内科知识对我院乳腺内科诊疗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提示作用!
重庆市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曹勇医生进行了《自体皮瓣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应用》为题的学术报告。
基于我院乳腺外科工作的全程管理经验,曹医生分别讲述了背阔肌及腹直肌转移皮瓣在乳房再造中的指征、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等。
首先在背阔肌及腹直肌转移皮瓣方面,逐一详细讲解了背阔肌及腹直肌转移皮瓣的解剖结构、术前选取患者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手术切口的设计、手术实施要点、术后管理要点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等。然后对我科行了自体皮瓣乳房再造患者的图片进行了精彩展示,赢得了参会专家及同道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