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中国出现了肺炎聚集性病例,调查发现这是由一种未知的病毒所引起的。这种病毒现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
1. 什么是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除本次发病的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其中SARS-CoV(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和MERS-CoV(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人们比较熟知。
新型冠状病毒首次在中国发现
这种病毒是从哪儿来的?
冠状病毒可以在很多种动物中传播
有时,病毒会从动物身上传播到人
如病毒突变或人与动物之间的接触增加
例如,MERS冠状病毒来自骆驼,SARS冠状病毒来自果子狸
新型冠状病毒的动物宿主尚不明确
2. 本次感染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
3. 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疑似或确诊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
4.密切接触者应该怎么做?
为了保证公众健康安全,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医学观察措施,医学观察期为与病例最后一次接触后14天。主要包括每日测2次以上体温,询问是否有呼吸道症状等。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不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收随访,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临床表现,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在其指导下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等。
5.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6. 如果接到疾控部分通知你是一个密切接触者,该怎么办?
按照要求进行居家医学观察,不用恐慌,不要上班,不要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社区医生的随访,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临床表现,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在其指导下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等。
7. 如何预防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目前正处于冬春季传染病高发季节,市民要增强卫生健康意识,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提高自身兔疫力;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兔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可佩戴口罩;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洗鼻。如有发热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8. 如何戴口罩?
戴口罩是阻断呼吸道传播的有效手段,选择医用外科口罩能很好的预防呼吸道疾病。一次性医用口罩佩戴时谣将折面彻底展平,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戴口罩前应洗手,或者避免手触碰口罩内侧面。
9. 怎么洗手?
在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垃圾、抚摸动物后需要洗手。洗手时要注意用流动的水和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揉搓的时间不少于15秒。为了方便记忆,将洗手步骤简单归纳为内、外、夹、弓、大、立、腕。
“疝气”那些事儿
1、什么是“疝气”
说到“疝气”,其实大家并不陌生!“疝气”就是人们常说的“小肠气”。多指腹腔内向身体表面的突出物,医学上称“腹外疝”。疝气是由于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增高引起的。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患有疝气。疝气就像是一个破了洞的衣服,虽然它还是可以穿,但是说不准哪天一个不小心衣服破了,自己就这样白白走光光了。身上疝气疾病可不是像这样走光光简单,长期不治疗小肠会小肠会卡住,小肠变得黑紫,甚至需要把肠子给切掉更甚至危及生命。
2. “疝气”常见表现有哪些?
腹股沟(大腿根部、小腹下方)、腹壁、肚脐、阴囊等处凸起一包块。按压、平躺时消失,久站、行走、劳累、儿童哭闹、用力咳嗽时突出明显?;颊叱8芯跤胁煌潭人帷⒄?、痛感,也有部分患者无疼痛不适感。大多数疝气都是腹股沟疝气,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腹股沟处肿大或者阴囊肿大都有可能是疝气。
3、当“疝气“发生嵌顿怎么办?
当有“疝气”因为用力等因素可能出现“嵌顿疝”。这是由于肚子内较多的肠子、网膜以及女孩子的卵巢子宫等进入到疝囊,进去之后疝囊的“入口”就收缩了,导致这么多东西“进去容易出来难”,卡在里面出不来,就形成了嵌顿疝。此时可以平卧在床上,轻轻按摩肿大的疝气包块,有些会还纳消失;如果不能消失,那就得尽快前往附近医院急诊。
3、得了“疝气”,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
2、当疝气病人发生咳嗽等疾患时,要尽早治疗;
3、对于患有疝气的小孩,要尽量避免哭闹;
4、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尽量保持大便稀软,避免便秘的发生;
5、当发现疝内容物脱出到疝囊中的时候,尽快用手回纳,防止嵌顿发生;
疝气的根除还需要手术治疗,及时的手术治疗和适量的生活调理,疝气病人会很快恢复健康。
4.出现以下三个阶段需要到医院治疗:
第一阶段是:腹股沟处有突状物,不疼不痒,站立时候突出,平躺的时候回到腹腔。
第二阶段是:腹股沟处的肿块有疼痛感,而且也无法回到腹腔。
第三阶段是:肠管长时间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社会公众使用口罩简易问答指南(完全摘抄的)
为全面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特别是做到依法科学防控疫情,切实指导社会公众科学按需使用口罩,大力减少口罩使用中的浪费,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社会公众使用口罩简易问答指南》。
1.为什么要科学按需佩戴口罩?
答:佩戴口罩是社会公众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在必要的场合,每个人都应当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佩戴使用,做好自身防护。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责任区分不同的工作性质、生产生活场所,按照疫情的暴露风险等级,适度适当地佩戴口罩,不过度防护,提高口罩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目前有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种不同等级的暴露风险,可以作为选择和使用口罩的指引。高、较高暴露风险人员主要是直接在一线从事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其他人员大都属于中等、较低或低暴露风险人员。
2.生产生活中必须佩戴N95口罩才安全吗?
答:在抗击疫情一线,属于高(较高)暴露风险的医护人员有必要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N95等级防护口罩。在医院普通门诊、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一般只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一般社会公众既没有必要,也不应提倡使用N95口罩。
3.我不是医护人员,但工作场所在空间密闭或人员密集的场合,应当如何佩戴口罩?
答:如果您是医院、机场、火车站、地铁、地面公交、飞机、火车、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或者是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属于中等暴露风险人员,建议在工作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4.我既不是医护人员,生产生活场所也不是前几个问题所说的情况,应当如何佩戴口罩?
答:如果您处在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或处于普通室内办公、工厂车间等环境,或是在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外)的患者,或是集中学习和活动的在校学生等,一般属于较低暴露风险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的医用口罩,儿童可以选用性能相当的口罩。
5.有哪些场合可以不佩戴口罩?
答:如果您本人健康,在居家、通风良好或人员密度低的场所,一般属于低暴露风险人员,可以不佩戴口罩。比如,家中没有疑似患者,也没有密切接触者、疫区回来的家人;私家车没有搭乘过疫区客人或者疑似患者;在通风条件好的露天劳动、工作,并和相邻人员保持适当距离;逛公园时没有游客聚集,有条件和周围人保持适当距离;办公室严格采取了消毒、测体温、通风措施,同事也没有疑似和密切接触者,这些情况可以不戴口罩。
6.有哪些场合可以不佩戴口罩?
答:如果您本人健康,在居家、通风良好或人员密度低的场所,一般属于低暴露风险人员,可以不佩戴口罩。比如,家中没有疑似患者,也没有密切接触者、疫区回来的家人;私家车没有搭乘过疫区客人或者疑似患者;在通风条件好的露天劳动、工作,并和相邻人员保持适当距离;逛公园时没有游客聚集,有条件和周围人保持适当距离;办公室严格采取了消毒、测体温、通风措施,同事也没有疑似和密切接触者,这些情况可以不戴口罩。
7.儿童应佩戴什么样的口罩,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儿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并标注儿童或青少年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产品。儿童在佩戴口罩前,需在家长的帮助下,认真阅读并正确理解使用说明,以掌握正确使用方法。家长应随时关注儿童口罩佩戴情况,如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感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因儿童脸型较小,与成人口罩边缘无法充分密合,不建议儿童佩戴具有密合性要求的成人口罩。
8.佩戴口罩有什么要注意的?
答:选择合适尺寸的口罩。佩戴口罩前,应洗手。佩戴时,要让口罩紧贴面部,同时用左右手的手指按压鼻两侧的铝片,以减少四周的空气泄漏。医用外科口罩的鼻夹在上方,使用时要压紧。佩戴口罩后,应避免触摸口罩。若必须触摸口罩,在触摸前、后都要洗手。摘下口罩时,尽量避免触摸口罩的外面,并立即洗手。
9.佩戴两层口罩可以更安全吗?
答:佩戴两层口罩不能增加安全性。
10.使用后的口罩能不能重复用?
答:除了高或较高暴露风险人员,健康人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包括适当延长口罩使用时间、使用次数。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谡中璧ザ来娣牛苊獗舜私哟?,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11.口罩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
答:一般在口罩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更换。
12.口罩使用后应该如何丢弃处理?
答:如果您属于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如果您是疑似病例或已经确诊,则佩戴后的口罩不能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