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滨风正劲,巴渝大地春潮涌!2025年4月11~13日,2025年CACA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暨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大会暨整合肿瘤学学术会议在重庆举行。大会执行主席、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咏生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专访时,立足整合肿瘤学发展前沿,围绕肿瘤标志物研发创新、临床转化应用、学科交叉融合以及青年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阐述了当前肿瘤标志物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趋势。
问题一
本次大会以“创新·转化·合作·共享”为主题,您认为整合肿瘤学在推动肿瘤标志物研究与临床实践融合中承担了怎样的桥梁作用?结合西南地区医疗资源特色,本届会议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助力区域肿瘤防治能力提升?
李咏生教授
问题二
您在肿瘤微环境代谢调控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方面成果斐然,例如发现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SSL6可增强肝癌靶向治疗敏感性。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您认为当前肿瘤代谢标志物开发面临哪些关键挑战?如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技术壁垒,推动早筛早诊技术的普惠性应用?
李咏生教授
然而,肿瘤代谢标志物的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现有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仍有待提高,许多肿瘤仍缺乏高度特异性的标志物。其次,部分标志物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难以全面反映肿瘤发展的全过程。例如PD-L1的表达水平会随治疗过程波动,其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准确率仅约30%,表明单一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有限。此外,肿瘤的高度异质性也增加了标志物开发的复杂性,不同患者、不同肿瘤类型甚至同一肿瘤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值得期待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标志物研究带来了新机遇,通过算法优化提升了预测准确性,但要实现真正可靠的临床应用,仍需更多基础研究的突破和真实世界数据的验证。只有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反复检验标志物的可靠性,才能确立其作为"金标准"的地位,从而更精准地细分患者人群,制定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问题三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秘书长,您多次参与制定《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本届大会特别设立青年科学家板块,您对新一代研究者有何期待?在“共享”主题下,大会将通过哪些机制支持青年学者构建“基础-临床-产业”全链条创新能力?
李咏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