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肿瘤内科 科室动态详细

科研创新丨CCTB 2025 聚势赋能,李咏生教授纵论肿瘤标志物领域的守正创新之道

发布时间:2025-04-25 本文来源:肿瘤内科



长江之滨风正劲,巴渝大地春潮涌!2025年4月11~13日,2025年CACA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暨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大会暨整合肿瘤学学术会议在重庆举行。大会执行主席、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咏生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专访时,立足整合肿瘤学发展前沿,围绕肿瘤标志物研发创新、临床转化应用、学科交叉融合以及青年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阐述了当前肿瘤标志物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趋势。

问题一

本次大会以“创新·转化·合作·共享”为主题,您认为整合肿瘤学在推动肿瘤标志物研究与临床实践融合中承担了怎样的桥梁作用?结合西南地区医疗资源特色,本届会议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助力区域肿瘤防治能力提升?

李咏生教授


本次大会是整合肿瘤学的学术盛会,以"创新·转化·合作·共享"为宗旨。创新作为科研的灵魂和基础,其产生的科学成果必须通过转化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才能使科研价值得到真正体现。而要实现更广泛的转化应用,则需要依靠多学科交叉合作这一重要途径。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共享理念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共享才能让更多人受益于创新成果。肿瘤疾病虽然可能表现为局部病灶,但本质上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甚至可能发生转移,因此必须用系统性思维来认识肿瘤。整合肿瘤学正是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有机融合,形成一门贯穿肿瘤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的整体性学科,从而实现全程化管理。

西南地区涵盖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多个省市,其显著特点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我国56个民族中有近80%在西南地区都有分布,这种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风俗传统、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了疾病谱系的显著差异。与汉族相比,各少数民族在肿瘤流行病学特征、预防筛查策略、治疗方案选择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性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独特之处。基于这样的区域特点,我们需要深入开展整合肿瘤学的相关研究,通过跨学科协作探索适合不同民族特点的肿瘤防治策略。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性因素,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诊疗方案,从而真正提升西南地区的肿瘤防治水平。本次大会正是要通过促进多学科交流合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共享,为区域肿瘤防治能力的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问题二

您在肿瘤微环境代谢调控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方面成果斐然,例如发现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SSL6可增强肝癌靶向治疗敏感性。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您认为当前肿瘤代谢标志物开发面临哪些关键挑战?如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技术壁垒,推动早筛早诊技术的普惠性应用?

李咏生教授


肿瘤代谢与肿瘤免疫作为肿瘤的两大核心生物学特征,深刻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治疗抵抗及预后等过程。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类肿瘤标志物不断被发现,其中部分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既可作为诊断标志物,又能成为治疗靶点,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特别是精准医学时代以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突破性进展,正是基于对特定标志物的深入研究。通过监测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我们不仅能评估肿瘤进展程度,还能预测治疗效果,像微小残留病灶(MRD)和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等技术,已开始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升阶或降阶调整,使治疗更加精准化。


然而,肿瘤代谢标志物的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现有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仍有待提高,许多肿瘤仍缺乏高度特异性的标志物。其次,部分标志物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难以全面反映肿瘤发展的全过程。例如PD-L1的表达水平会随治疗过程波动,其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准确率仅约30%,表明单一标志物的预测价值有限。此外,肿瘤的高度异质性也增加了标志物开发的复杂性,不同患者、不同肿瘤类型甚至同一肿瘤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值得期待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标志物研究带来了新机遇,通过算法优化提升了预测准确性,但要实现真正可靠的临床应用,仍需更多基础研究的突破和真实世界数据的验证。只有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反复检验标志物的可靠性,才能确立其作为"金标准"的地位,从而更精准地细分患者人群,制定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问题三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秘书长,您多次参与制定《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本届大会特别设立青年科学家板块,您对新一代研究者有何期待?在“共享”主题下,大会将通过哪些机制支持青年学者构建“基础-临床-产业”全链条创新能力?

李咏生教授


我始终认为青年研究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本届大会特别设立青年科学家板块,正是基于对青年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青年学者尤其是处于博士、博士后阶段的科研人员,往往具备最强的创新活力和科研爆发力,是突破学科前沿的关键群体。我们期待新一代研究者能够保持开放创新的科研态度,既要深耕基础研究,又要关注临床转化,更要培养产业思维,真正构建起"基础-临床-产业"的全链条科研视野。

在具体支持机制方面,大会通过多种方式为青年学者搭建成长平台。首先设立了青年科学家论坛,为优秀青年研究者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其次开展青年学者论文评奖活动,以激励机制促进科研创新;更重要的是创造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的深度交流机会,通过面对面的学术对话和问题探讨,帮助青年学者拓展学术视野、建立合作网络。这些举措旨在帮助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培养既懂科研又懂转化、既精专业又通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为整合肿瘤学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专家简介



图片

李咏生 教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I期病房主任

智能肿瘤学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副主任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导、结直肠癌和恶性肿瘤临床试验首席专家

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重庆市杰青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中青年卓越团队领衔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合、优青、海外优青项目评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专委会常务委员、免疫代谢学组组长

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肿瘤罕见病疑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化疗学组组长

Glucolipid Metabolic Disorders主编,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副主编

STTT等杂志编委,Cell Metabolism、Advanced Science等杂志审稿人

获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800,单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0余篇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