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猝死是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出现的意外死亡。运动性猝死主要是因心源性猝死、脑源性猝死。据报道,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就多达55 万,在国内研究中,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心肌炎以及先天性心脏?。┏?/span>70%。
如何预防运动性心源性猝死?
跑步爱好者平时或需要参加活动前,不要忽视体检工作,尤其是心电图检查。除了基础心电图检查外,心脏彩超、平板实验,以及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进一步查出心脏存在的隐患。
运动前后需充分进行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如运动前心脏搏动不够充分,运动强度突然加大,或者运动后血压突然下降,对有隐匿性心脏风险的人来说非常危险。在高强度运动时,如果有持续头晕、胸闷、能听见自己心跳的情况,此时需格外注意,最好停止运动。可以通过佩戴运动手环等方式实时查看运动心率,运动时靶心率应控制在(170-年龄)×85%最佳。跑步速度方式变化时,最容易发生猝死,应尽量避免跑步速度波动过大。突然加速会加快心率,增加耗氧量,对于一些有心脏疾病的跑者,此时容易出现问题。老年人与青壮年人有不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健康状况,应避免较为剧烈的运动,如有必要,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上有“黄金四分钟”之说,在医护人员到来前实施的紧急救援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生还的可能性。那么,当现场没有急救仪器时,心肺复苏应该怎么做呢?
1.判断患者意识
判断呼吸和脉搏直接观察胸部或上腹部有无起伏可判断患者的呼吸状况;也可以通过听患者口、鼻有无呼吸音或用面颊感觉有无气流的吹拂感等方法来参考判断,非医务人员只判断呼吸,时间限定在5~10 s。现场如有医务人员,同时检查患者颈动脉搏动,急救人员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在甲状软骨旁开0.5-1cm处,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凹陷处即可触及颈动脉。
2.紧急呼救
发现患者无反应、无意识及无呼吸,要紧急呼救,施救者立即或指派现场某人拔打120。
3. 初步急救
初步急救时间是决定现场救护效果的关键。心搏呼吸骤停的黄金急救时间是4~6 min,“白金十分钟”是决定创伤急救成功率的关键时间。气道异物阻塞如不立即解除,在4~7 min内可引起呼吸心搏骤停。
4.CPR
CPR确定伤病员心搏呼吸骤停后,将伤员仰卧于硬平面上,施救者位于其旁侧。胸外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段,胸骨正中间。记住按压位置,下次按压选择同一位置,以节省按压间隙时间。
按压手法:施救者用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十指紧扣,以掌根部为着力点进行按压。有效的胸外按压必须快速、持续、有力。要求施救者肩、肘、腕位于同一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用上身重力按压。
胸外按压频率100—120次/min,按压深度成人为5~6cm,儿童为5 cm,婴儿为4cm或≥1/3胸部前后径。每次按压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按压暂停间隙施救者不可双手倚靠患者,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按压与放松时间相同。如果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按照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30:2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