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血液肿瘤中心 科普知识详细

淋巴瘤治疗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布时间:2017-12-27

 发热:当腋下温度超过37.3℃或口腔温度超过37.5℃时,可称为发热;发热是淋巴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常是白细胞低合感染所导致,当然部分药物也可引起发热;发热时应通知医护人员,或到医院就诊;需要大量饮水补充水分;保证生活空间干净整洁,以及居住环境内的空气流通和温度适宜;减少活动,适当休息;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疲乏:疲乏是癌症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睡眠紊乱、情绪低落或活动减少等,不用太担心,应合理摄入热量,注意补充体液和电解质,维持平衡的活动与休息时间。
 骨髓抑制:俗称“血象低”;包括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任何化疗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也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化疗后需检测血象变化(尤其是上疗日之后的第7-14天),如果出现骨髓抑制,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给予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比如升白细胞药物或注射集落刺激因子等。骨髓抑制患者往往容易合并感染,特别是化疗4个周期后,病人的体质下降,免疫力极度低下,极易合并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除了遵医嘱服用适当的感染预防药物外,需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骨髓受到抑制期间应减少探视人员,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活动,外出应戴口罩。
 胃肠粘膜副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便秘、口腔黏膜炎、肛周脓肿或者炎症;化疗期间应饮食清淡、易消化,以少食多餐为主;注意保持口腔和肛周清洁。如果有相关症状及时联系医生;如出现常见的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可咨询医生使用一些止吐药物。食欲下降可以选用一些开胃食品。腹泻容易发生在高龄人群中,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每天排便达到4-6次,或夜间也要排便,应该停药并及时去医院咨询医生。
皮肤毒性:可出现一系列的皮肤相关症状,比如皮疹、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甲周炎、眼部反应如结膜炎、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流泪等。注意?;?,避免刺激,必要时到皮肤科治疗或联系会诊。
 脱发:多数化疗药物都会导致脱发,蒽环类药物(阿霉素等)更明显,难以避免;但是一般化疗后头发都会恢复,并可能比化疗前更好。
心血管毒性:包括心率失常、低血压、高血压、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个别药物输注时需持续使用心电监护;如感到心慌、呼吸困难或头晕时应立即联系医护人员。
 肺毒性:若治疗中或治疗间歇期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嗽或紫绀等,需尽快联系医护人员或就医。
 出血性膀胱炎:如果出现血尿、膀胱刺激症状,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排尿烧灼感、夜尿症或少尿症,需要及时就诊,并多饮水。
 肝脏、肾脏毒性:所有化疗药物都要经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和排泄,因此肝脏和肾脏容易受到药物伤害;化疗期间注意大量饮水,且需避免服用有肝肾毒性药物,自行服用药物(包括中药和保健药品)时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此外,脂肪肝和慢性肝炎患者也会出现化疗性肝损伤,脂肪肝患者需清淡饮食,肝炎患者需要接受针对肝炎病毒的特异性治疗和严密监测;淋巴瘤伴有乙肝患者在免疫化疗后乙肝病毒被再激活的发生率较高,治疗前必须告知医护人员乙肝病情及所服用的药物,同时需进行病毒DNA和转氨酶的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检查结果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时机,一方面防止乙肝再被激活,另一方面保证淋巴瘤得到及时治疗。
 神经毒性:多数化疗药物的神经毒性较低;但是长春新碱类药物是治疗淋巴瘤的主要药物之一,其主要的副作用是神经毒性,如果治疗后出现刺痛、麻木、感觉异常、皮肤对轻微的触感和针刺感减退或消失等,需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考虑是否更改治疗药物;也可以尝试服用营养神经的药物。

预约挂号 结果查询 举报邮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