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相比其他恶性肿瘤比如肺癌、胃癌、结直肠癌来说更容易治疗,比化疗更敏感,因此生存期也更长。
通常来说淋巴瘤的生存和其侵袭性有关,侵袭性越强的淋巴瘤比如DLBCL/B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igh grade B cell lymphoma,HGBL)等生存较差,而侵袭性弱的惰性淋巴瘤比如FL/mzl等则生存较好。国际上通常使用由5个临床因素组成的国际预后指数(IPI)来评估淋巴瘤患者的预后,五个因素为年龄>60岁、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值上限、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2、临床分期为III或IV期、结外累及部位≥2处,若具备其中一项,则得1分,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四个不同危险程度的组群,分数越高者,危险度就越高,预后越差。对于DLBCL,一般来说IPI评分0~1分,属于低危组;IPI评分2分,属于低中危组;IPI评分3分,属于高中危组;IPI评分4~5分,属于高危组。因为淋巴瘤各亚型之间差异很大,现在针对部分淋巴瘤,也有各自特异性的预后评分系统,比如FL的FLIPI1&2,MCL的MIPI等。
部分淋巴瘤被认为是可治愈的肿瘤,临床上通常将5年无复发视为“临床治愈”;比如DLBCL和HL。早期预后较好的HL,5年无复发率>90%,5年总生存>95%;早期预后不好的HL患者5年无复发率>85%,5年OS>90%;晚期的HL,5年无复发率60-85%,5年OS85-90%。DLBCL患者采用标准的6-8周期R-CHOP进行治疗,治愈率可达50%-70%,5年OS为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