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篇
一、GIST定义及流行病学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来自胃肠间叶组织的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主要由KIT或PDGFRA基因的激活突变所引起,90-95%表达KIT受体酪氨酸激酶(CD117)。
GIST的发病率约为1-2/10万,中位发病年龄55-65岁,好发于胃和小肠。
二、GIST的临床特点
典型症状:腹痛、腹部包块、胃肠道出血或贫血相关症状。
v 肿瘤大小不等,为单发或多发,多位于胃肠壁内,肿块常呈团块样生长,可并发溃疡、坏死、出血、囊变。
v 具有独特转移途径,易复发、转移至腹膜、肝脏。
v 近半数就诊时已发生转移。
三、GIST的诊断要点
1、肿瘤位于胃肠道或腹腔内。
2、组织学为梭形或上皮样细胞。
3、免疫组化CD117或DOG1阳性,若CD117与DOG1为阴性,可考虑c-KIT和(或)PDGFRA基因突变分析,若存在突变,也可诊断为GIST。
四、GIST的常见临床表现
通常无症状,偶然发现,体征/症状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相关。
--可触及的腹部肿块、胃肠道出血、不明胃肠道疼痛或不适
--贫血,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恶心,乏力等
--急性腹腔内出血或消化道穿孔
治疗篇
GIST的治疗策略
一、外科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 适用于原发、较局限者。
但是,GIST术后复发很常见,大多数中高风险患者都会复发,平均复发时间在手术后2-3年左右,因此术后需要行药物辅助治疗。
二、药物治疗
1、第一代分子靶向药——伊马替尼
第一个治疗GIST的有效药物,推荐初始剂量为400mg/d
,国内外各大指南均推荐为一线用药。术后,原则上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且能耐受药物治疗,应尽快进行药物辅助治疗,对于R0 切除者,中?;颊咧辽?年,高?;颊咧辽?年,对于姑息性切除、转移、复发患者(无论是否达到R0切除),术后应持续用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
伊马替尼治疗,如何获得最佳疗效?
v 每天按医嘱长期、坚持服用足量伊马替尼。不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会导致疾病进展或复发,且极易诱发耐药,可能让病情失去控制。
v 按医嘱定期复查。
v 积极处理不良反应,按照医嘱调整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骼肌痛、水肿、皮疹等,通常是轻到中度,经对症处理大多可以缓解 。
2、第二代分子靶向药——舒尼替尼
国内外指南推荐治疗GIST的二线用药,对于高剂量伊马替尼治疗无效或者不耐受的患者,可尝试舒尼替尼治疗。
随访篇
一、低危病人,术后6个月行腹部超声检查,一年时行增强CT检查,持续5年。
二、中、高危病人术后3个月行腹部超声检查,6个月及1年行腹部超声、增强CT或MRI检查,持续3年,之后每6个月检查一次腹部CT,5年之后每年检查一次。
三、治疗期间应定期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