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7岁的林先生的体检报告上,那个14.6×11.1厘米的左肾上腺区巨瘤,像一颗悄然埋下的"定时炸弹"。CT影像里,它如贪婪的藤蔓般紧紧缠绕着左肾、脾脏、胰腺与腹主动脉,12支滋养血管如同蛛网般向四周伸展。
当多家医院告知他需要接受30cm长切口的开放手术,面对术中可能大出血的风险和漫长的康复期,这个正值壮年的男人眼里闪过一丝绝望。然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肿瘤科的诊室里,泌尿肿瘤科刘南教授的一句"我们一起试试",为他点燃了生命的新希望。
10个学科的生命护航:MDT团队编织精密"安全网"
入院后的每一项检查都在敲响警钟:超声造影显示肿瘤内部血流丰富,CTA三维重建更揭示其与左肾动静脉的"致命纠缠",可以清楚看到细小的血管,还可以直观的显示肿瘤和周围器官的关系,为手术计划和术中的预判提供依据。泌尿肿瘤科主任刘南召集10个学科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现场,仿佛一场紧张的"军事推演"——血管介入科专家在屏幕上标记出6支主要滋养动脉,肝胆胰肿瘤科医生模拟胰腺分离的毫米级路径,麻醉科团队制定了12套血流动力学调控预案......
正式手术前,最关键的战前准备,是血管介入科刘亚教授团队的"提前拆弹"。在介入手术室,直径3mm的微导管沿着股动脉穿行60厘米,精准抵达肿瘤供血动脉。随着栓塞颗?;夯鹤⑷耄煊捌辽舷诺闹琢鲅芩布淠坛砂滴?,如同提前剪断了炸弹的引线。
"我们为手术争取到了90%的安全系数。"刘亚教授的话语,让所有人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300分钟的腹腔芭蕾:达芬奇机器人演绎生命奇迹
手术日清晨,达芬奇Xi机器人的机械臂在无影灯下舒展,刘南教授双手轻握操作杆,眼前的3D屏幕将腹腔内景放大15倍——肿瘤表面紫蓝色的血管网清晰可见,最近处距离左肾静脉仅0.5毫米。
第一刀从侧腹壁4个指甲大小的切口开始。机械臂末端的双极电凝钳化作芭蕾舞者的足尖,在胰腺与肿瘤包膜间旋转、分离,每一次动作都精准避开0.5-2mm直径的细小血管。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出现在游离左肾静脉时,肿瘤下极的静脉丛像粘腻的蛛网缠绕血管,可操作空间不足以使用生物夹夹闭。刘南教授操控机械臂完成180度翻转,在1cm的狭窄空间内连续完成4次血管缝合——这是人类手腕无法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当最后一支滋养动脉被Hem-o-lok(注:一种手术工具)夹闭,整个肿瘤终于与体内循环彻底分离。
"出血仅100毫升,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过5个小时的鏖战,宣告手术圆满成功。
6天的重生之路:当毫米级精度遇见生命的温度
术后12小时,林先生在护士的搀扶下第一次下床。隔壁床的病友探过头:"我做传统手术躺了10来天,你这恢复得跟没事人似的!"
第3天,泌尿肿瘤科刘南教授查房时,林先生的妻子红了眼眶:"术前他整夜担心再也醒不过来,现在看着他能大口吃饭、散步,真像做梦一样。"
术后24小时儿茶酚胺水平回归正常,48小时引流管拔除,72小时CT复查显示腹腔无渗血,6天顺利出院——数据背后,是MDT团队的精心配合,是营养科定制的高蛋白食谱,是康复师设计的渐进式活动方案。在泌尿肿瘤科的病例讨论会上,刘南教授展示着手术录像:"看,机械臂在脾门处的停顿,不是技术犹豫,而是我们在等超声科医生确认最后一根血管的走向。"这台手术的成功,不仅是达芬奇机器人的胜利,更是12个学科协作的成绩。
"最大的成就感,不是完成高难度手术,而是看到患者带着微笑走出病房。"当达芬奇机器人的机械臂与医生的双手共同编织生命的奇迹,当多学科协作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治疗环节,这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命最崇高的敬畏。此刻,林先生的体检报告上,那个曾经令人胆寒的巨瘤影像已被"术后改变"取代。这是现代医学送给生命最好的礼物,是一群医者用智慧与仁心书写的生命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