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引导技术的革新与精准性提升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Ultrasound-guided nerve block, UGNB)近年来在设备与技术层面取得显著突破。新型高频探头(12-18 MHz)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浅表神经的可视化分辨率,例如在闭孔神经阻滞中,超声可清晰区分闭孔神经前支与后支的走行,帮助实现选择性阻滞以预防膀胱穿孔或闭孔神经反射。新型针头设计(如压电传感器针头)通过发射超声波信号,在屏幕上生成彩色环形标记,使操作者无需依赖传统神经刺激仪即可确认针尖与神经的接触,极大提高了阻滞成功率。
二、临床应用领域的拓展
1.骨科与创伤外科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在骨折手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对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术后48小时疼痛评分降低。在膝关节镜手术中,膝关节周围神经的精准阻滞使术后镇痛时间延长至18-24小时,显著改善患者早期康复质量。
2.慢性疼痛管理
超声引导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创新疗法。例如,针对膝骨关节炎,超声引导下膝关节神经PRF治疗的镇痛效果可持续6个月以上,优于传统激素阻滞。此外,对顽固性耳痛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耳大神经PRF治疗,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有效降低,且无感觉异常等并发症。
3.儿科与急诊应用
在儿童急诊中,超声引导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开放性伤口处理,平均起效时间快,且无血管损伤或神经毒性报告。针对儿童下肢骨折,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可减少全身麻醉需求,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三、技术优势与循证支持
1.安全性提升
与传统神经刺激仪或盲穿法相比,超声引导可减少50%的局麻药用量,血管穿刺风险降低。在抗凝患者中,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椎管内麻醉。
2.多模式联合技术的兴起
筋膜平面阻滞成为研究热点,例如,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可覆盖90%的胸腔镜手术镇痛需求,且无膈神经麻痹风险。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超声引导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联合局部浸润麻醉的镇痛效果与硬膜外麻醉相当,但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降低。
3.特殊人群的个体化方案
针对肥胖患者,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穿刺深度误差可控制在±2 mm,而传统体表标志法的误差高达±15 mm。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多神经联合阻滞(髂筋膜+骶丛+臀上神经)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优于全身麻醉,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
四、现存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仍存在以下瓶颈:
1.超声图像分辨率对微小神经(如直径<1 mm的皮神经)的识别仍有限,需依赖造影剂或弹性成像技术辅助;
2.操作者经验差异可能导致阻滞效果波动,模拟训练系统与标准化评分体系亟待普及;
3.长期神经损伤风险(需更大样本量的远期随访研究验证)。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增强神经显影、机器人辅助穿刺系统提高操作一致性,以及便携式超声设备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拓展。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通过精准定位、多模式联合及个体化方案设计,正重塑围术期镇痛与慢性疼痛管理格局。随着人工智能与新型材料的整合,该技术有望进一步突破解剖与操作限制,成为区域麻醉领域的核心支柱。
超声引导下单次注射颈浅筋膜阻滞联合臂丛神经阻滞。
SCM:胸锁乳突肌 SA:前斜角肌 SM:中斜角肌 LA:局部麻醉
蓝色箭头:穿刺针,颈部浅筋膜阻滞 白色箭头:臂丛神经阻滞针入路
图1、2超声引导下耳大神经点治疗。图1为超声引导针刀平面内进针操作图,图2为针刀到达胸锁乳突肌与浅筋膜层交界处,肌肉呈束状中等回声,筋膜呈线状高回声,黄三角示针刀位置,S示胸锁乳突肌。
图3、4超声引导下枢椎横突点治疗。图3为超声引导平面外进针操作图,图4为枢椎横突超声解剖图,颅骨和枢椎横突骨面呈弧形高回声,下方有黑色声影,多普勒模式红色信号VA示椎动脉,Skull示颅骨,TP示枢椎横突。
图5、6超声引导关节突关节点治疗。图5为超声引导平内外进针操作图,图6为关节突关节超声解剖图,关节突关节呈高回声“叠瓦状”图像(黄箭),IAP示下关节突,SAP示上关节突。
参考文献:
[1] Anneng, Zhou,Ying, Wang,Yonghong, Cheng et al. Single injection technique with ultrasound-guided superficial cervical fascia block combined with brachial plexus block in clavicular surgery: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ative trial.[J] .BMC Anesthesiol, 2023, 23: (1).
[2] 李石良,贾雁,邱祖云,等. 超声引导针刀松解颈神经皮支分布区组织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中国研究型医院(中英文),2025,12(0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