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季节,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咳嗽声、擤鼻涕声此起彼伏。流感和感冒这对“难兄难弟”又开始肆虐,让人苦不堪言。虽然它们都会让我们感到不适,但流感和感冒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了解它们的区别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罪魁祸首不同
虽然流感和感冒都会引起呼吸道症状,但它们的“元凶”却不同。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家族庞大,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引起人类季节性流感的主要病原体;另外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是引起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凶手”。
普通感冒:则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其他还包括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这些病毒通常比较温和,引起的症状也相对较轻。
二、症状表现不同
流感和感冒虽然都会引起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但仔细分辨,还是能发现一些不同之处。
流感:
起病急,症状重:流感通常来势汹汹,患者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虽然也会出现咳嗽、喉咙痛等症状,但通常不如普通感冒明显。
并发症风险高:流感可引发肺炎、中耳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
普通感冒:
起病缓,症状轻:普通感冒通常起病较慢,症状也较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发热少见,即使发热也多为低热。
并发症少:普通感冒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病程也较短,通常3-5天左右即可自愈。
三、传播途径相似
流感和感冒都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和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病毒的飞沫喷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就有可能被感染。
接触传播:患者用手接触口鼻后,病毒会污染门把手、桌椅等物品表面,其他人接触这些物品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就有可能被感染。
四、预防措施
WHO强调,预防流感的关键措施包括:
接种流感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WHO每年根据全球流感监测数据,推荐针对当年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株的疫苗成分。老年人(65岁及以上)、孕妇、6个月至5岁的儿童、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糖尿病、哮喘等)、医疗卫生工作者等人群推荐优先接种疫苗。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
保持社交距离: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与有流感样症状的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或与流感患者接触时,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改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减少压力。
五、治疗方式
流感:
抗病毒治疗:在发病初期(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使用退烧药,咳嗽严重时可使用止咳药等。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目前没有特效药,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缓解症状。生病期间多喝水,多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总之,流感和感冒虽然都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但它们的病原体、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了解它们的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滥用药物。在流感高发季节,我们要提高警惕,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抵御病毒的侵袭。
另外,近期全球范围内流感活动水平有所上升,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为甲型H1N1和甲型H3N2。其中,甲型H3N2病毒变异较快,容易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和更高的住院率,尤其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威胁更大。建议大家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